文章分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中心

茶娘陈天华定下了“小目标”——把“小叶子”做成“大产业”

来源:bob综合体育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6 15:02:55   点击数:149

  陈天华,现任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,兼任玉林市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。2021年12月,被授予“玉林工匠”;2023年3月,被评为“玉林市劳动模范”……

  一直以来,陈天华利用自身知识和技术优势与本地茶产业结合,实现茶叶品种多样、产品的质量提升,将兴业县山心茶打造成为更为响亮的地标品牌。如今,茶产业已成为兴业县农业领域的一大富民产业。

  茶吐新绿,采摘正当时。近段时间,陈天华一天到晚两头跑,不是一头钻进茶园,就是扎在合作社的茶厂里,亲自盯着一批批采摘回来的茶叶,经过鲜叶、萎凋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、包装等一整套流程后,这才放下心。

  一片叶子,成就了一个产业,富裕了一方百姓。如今,茶叶已然成为山心镇蓬塘村的“金饽饽”。

  “早几年,茶叶根本不得价,如今大家抢着要呢。这里头,绝对有陈天华的一份功劳。”正在忙活着的茶娘接过话头。

  山心镇素有“广西绿茶之乡”的美称,蓬塘村是兴业茶的核心产茶区,种茶历史悠远长久,种植培养面积约2000亩。“茶农们缺乏技术,种植标准不统一,日常管理不规范,茶叶质量参差不齐,增产不增收。”陈天华一语道破。

  只有抱团发展,才可以赢得市场!2016年12月,陈天华与卢花暖、杨青梅、邓玉珍等35户茶农联手,组建了兴业县一千茶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。合作社成立后,使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、种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,将分散经营的茶农组织起来,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。“这样一来,大大激发了社员生产的积极性,确保茶农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。”

  茶农要增收,技术是关键。为此,陈天华制订了一系列章程,邀请技术专家下村蹲点指导,对茶树栽种管理进行全程跟踪,确保产出的茶叶质量和品质得到一定效果保障;定期邀请农学、茶学、电子商务等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班,不断的提高茶农的制茶工艺。

  卢花暖获得“自治区劳动模范”“广西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,杨青梅获得“广西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……多年来,合作社培养了近4万名茶道茶文化人才,为促进兴业县茶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
  陈天华认为,示范基地建设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。为此,她大胆创新,积极争取项目,创建了无公害茶叶基地530多亩,发展茶业收购点5个,年收购鲜茶叶500多吨,每年直接为种植户创收2.5万元以上,真正发挥了“建设一处、示范一点、带动一片”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作用。

  随着合作社持续不断的发展,不少茶农把自家茶园交给合作社管理,再以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。“社员不但可以拿到土地租金,闲暇时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,实现在家门口当工人、拿工资。”蓬塘村村干部张新如是说。

  有人说,手工茶制作既辛苦又不能批量生产,为啥不推广机械化?“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茶叶,味道肯定不一样。手工茶独有的醇香品质和文化韵味,是无可替代的。”陈天华坚信这一个道理,坚持手工制茶、古法制茶,帮助当地茶叶身价大涨。

  “从掌握红茶、绿茶、白茶的制作技艺,延伸到学习制作乌龙茶、六堡茶和黄茶等,现在年收入已达到10万元,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。”卢花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,还无偿将学到的技术和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农户。

  做精做深兴业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,推动茶饮经济发展;加快农工商文旅三产融合,积极投身于茶文化的推广;推出农家乐、茶文化历史体验和亲子茶叶采摘制作等活动,打造研学、体验游等项目……

  戴上采茶帽、拿好小背篓,几位“小茶娘”兴致勃勃地前往茶园准备采茶。“只采一芽一叶。”“指肚捏住,要提不要掐。”……在讲解员的用心指导下,“小茶娘”勤劳的身影在茶园中穿行。这是当地开展研学体验的一个场景。

  “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。”陈天华表示,合作社在加快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理念,推动“兴业茶”生产向标准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同时,坚持发展茶文旅产业,构建休闲观光、生态研学新业态,探索“以茶带旅、以旅兴茶”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,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。

  此外,陈天华以传承和弘扬茶道精神为己任,经常深入兴业县中小学,开展“兴业茶”推广宣讲活动,将茶文化和茶旅结合的理念带进校园,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对茶文化感兴趣的人才。

  陈天华表示,自己将继续努力,带领“兴业茶”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新赛道,培育更多茶领域新质生产力。

  注: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,转载文章是为“三农”无偿提供信息咨询。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,请与我们联系。